青海 充分发挥社会救助兜底脱贫作用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作出的重大部署和庄严承诺。青海省民政厅始终坚持“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紧紧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实现整体脱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作出的重大部署和庄严承诺。青海省民政厅始终坚持“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紧紧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实现整体脱贫”主题,强化工作举措,狠抓责任落实,民政“两个一批”兜底脱贫作用发挥明显。目前,青海省共保障农村低万人,特困供养2.35万人。农村低保标准达到3700元/年,相比上年增长11.4%;农村低保分类施保标准提高到555元/年,相比上年增长1.7倍;特困供养对象基本生活标准达到750元/月,轻度、中度、重度失能人员照料护理费分别达到300元、450元和750元/月。各项救助标准年增幅均在10%以上。
一、注重政策规定“三个衔接”。一是注重制度衔接。对符合农村低保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按规定程序纳入低保范围。对符合扶贫条件的农村低保家庭和特困人员,按规定程序纳入建档立卡范围,并针对不同致贫原因予以精准帮扶。对未纳入建档立卡范围的低保家庭和农村特困人员,统筹使用资产收益等扶贫开发政策,提高生活水平。二是注重对象衔接。严格把握农村低保、特困供养对象和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认定条件,充分考虑两项政策在资格条件、认定标准、收入计算等方面差异,实现双向衔接,避免“漏保”、“漏扶”。严格落实低保、特困救助审核审批程序,避免将脱贫难度大的扶贫对象用低保政策“一兜了之”,有效规避政策交叉重复或出现空白点、盲区。针对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县级民政部门积极衔接扶贫部门以扶贫帮扶和产业扶持为主,鼓励其通过发展产业、自主就业或扶持就业脱贫致富,防止“养懒汉”。三是注重管理衔接。加强低保对象动态管理和与扶贫的数据比对,对每月新增的农村牧区低保家庭及时报同级扶贫部门备案。对低保对象日常管理中发现已实现脱贫且不符合条件的低保对象,及时退出低保范围并列入年度脱贫计划,做到“应退尽退”。
二、筑牢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医疗重点救助范围,充分发挥好医疗救助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的扶持作用,极大减轻了困难群众的看病就医负担。将医疗救助范围由低保、特困等重点救助对象拓展到低收入群体和支出型贫困家庭,救助对象范围覆盖到全体城乡居民,有效预防和阻止这类群体因病致贫返贫。在对农村低保、农村建档立卡对象、特困对象参保金个人缴费部分实行全额资助基础上,将重点救助对象重特大疾病起付线从3万降到1万,支出型贫困救助对象重特大疾病起付线从8万降到5万,救助医疗费用从政策内扩大到自费部分;门诊特殊病慢性病救助病种从4种拓展到25种,救助比例提高10%;14岁以下儿童医疗救助在原基础上提高了10%。通过降低起付线,提高救助比例,让贫困群体摆脱小病扛,大病拖的困境。加强与人社、卫生和财政部门合作,在全省范围内建立起基本医疗保险、大病医疗保险和民政医疗救助三重保障体系,重点救助对象住院就医政策范围内费用,通过三重保障平均报付比例达到94%,医疗救助“托底线、救急难”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三、整合信息管理“三个资源”。依托“互联网+”优势,在全省启动运行统一的社会救助“一门受理、协同办理”信息化管理平台,打通了低保、临时、医疗、特困救助系统,实现在线转办转介,由以往的“跑腿办理”逐步转变为信息化实时转办。启动运行家庭经济状况信息核对平台,通过与金融机构、工商、税务、车管、房产等部门数据交换,准确核实申请救助家庭存款、收入、财产等情况。在青海省323家医疗机构开展医疗救助“一站式”信息化即时结算服务。通过民政部门与定点医疗机构定期结算,实现了贫困对象先住院、后结算,有效解决了困难群众没钱看病、看病难问题,医疗救助服务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作出的重大部署和庄严承诺。青海省民政厅始终坚持“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紧紧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实现整体脱贫”主题,强化工作举措,狠抓责任落实,民政“两个一批”兜底脱贫作用发挥明显。目前,青海省共保障农村低万人,特困供养2.35万人。农村低保标准达到3700元/年,相比上年增长11.4%;农村低保分类施保标准提高到555元/年,相比上年增长1.7倍;特困供养对象基本生活标准达到750元/月,轻度、中度、重度失能人员照料护理费分别达到300元、450元和750元/月。各项救助标准年增幅均在10%以上。一、注重政策规定“三个衔接”。一是注重制度衔接。对符合农村低保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按规定程序纳入低保范围。对符合扶贫条件的农村低保家庭和特困人员,按规定程序纳入建档立卡范围,并针对不同致贫原因予以精准帮扶。对未纳入建档立卡范围的低保家庭和农村特困人员,统筹使用资产收益等扶贫开发政策,提高生活水平。二是注重对象衔接。严格把握农村低保、特困供养对象和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认定条件,充分考虑两项政策在资格条件、认定标准、收入计算等方面差异,实现双向衔接,避免“漏保”、“漏扶”。严格落实低保、特困救助审核审批程序,避免将脱贫难度大的扶贫对象用低保政策“一兜了之”,有效规避政策交叉重复或出现空白点、盲区。针对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县级民政部门积极衔接扶贫部门以扶贫帮扶和产业扶持为主,鼓励其通过发展产业、自主就业或扶持就业脱贫致富,防止“养懒汉”。三是注重管理衔接。加强低保对象动态管理和与扶贫的数据比对,对每月新增的农村牧区低保家庭及时报同级扶贫部门备案。对低保对象日常管理中发现已实现脱贫且不符合条件的低保对象,及时退出低保范围并列入年度脱贫计划,做到“应退尽退”。二、筑牢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医疗重点救助范围,充分发挥好医疗救助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的扶持作用,极大减轻了困难群众的看病就医负担。将医疗救助范围由低保、特困等重点救助对象拓展到低收入群体和支出型贫困家庭,救助对象范围覆盖到全体城乡居民,有效预防和阻止这类群体因病致贫返贫。在对农村低保、农村建档立卡对象、特困对象参保金个人缴费部分实行全额资助基础上,将重点救助对象重特大疾病起付线从3万降到1万,支出型贫困救助对象重特大疾病起付线从8万降到5万,救助医疗费用从政策内扩大到自费部分;门诊特殊病慢性病救助病种从4种拓展到25种,救助比例提高10%;14岁以下儿童医疗救助在原基础上提高了10%。通过降低起付线,提高救助比例,让贫困群体摆脱小病扛,大病拖的困境。加强与人社、卫生和财政部门合作,在全省范围内建立起基本医疗保险、大病医疗保险和民政医疗救助三重保障体系,重点救助对象住院就医政策范围内费用,通过三重保障平均报付比例达到94%,医疗救助“托底线、救急难”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三、整合信息管理“三个资源”。依托“互联网+”优势,在全省启动运行统一的社会救助“一门受理、协同办理”信息化管理平台,打通了低保、临时、医疗、特困救助系统,实现在线转办转介,由以往的“跑腿办理”逐步转变为信息化实时转办。启动运行家庭经济状况信息核对平台,通过与金融机构、工商、税务、车管、房产等部门数据交换,准确核实申请救助家庭存款、收入、财产等情况。在青海省323家医疗机构开展医疗救助“一站式”信息化即时结算服务。通过民政部门与定点医疗机构定期结算,实现了贫困对象先住院、后结算,有效解决了困难群众没钱看病、看病难问题,医疗救助服务水平得到全面提升。(供稿 / 青海省民政厅)
文章来源:《化工学报》 网址: http://www.hgxbzz.cn/qikandaodu/2020/1109/5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