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一生铸就国防利剑,却不愿被称为国之栋梁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火箭腾飞,动力何来?来自推进剂的剧烈燃烧。 当功成之日,便是燃尽之时。这正如崔国良的一生。 父母为他取名国樑,许以成为国之栋梁的期望。然而,30岁那年,从苏联获得副博士火箭腾飞,动力何来?来自推进剂的剧烈燃烧。
当功成之日,便是燃尽之时。这正如崔国良的一生。
父母为他取名国樑,许以成为国之栋梁的期望。然而,30岁那年,从苏联获得副博士学位后归国,他却深感年岁徒增而贡献微薄,羞愧之下,将\"樑\"改为善良之“良”,成为崔国良。其后的半个多世纪里,他为我国多种火箭等航天型号研制了固体推进剂,将我国固体推进剂带向国际领先水平。
苦尽甘来求学路 身负使命入苏联
1931年,崔国良出生在河北省阳原县。
1945年,由于家庭条件的原因,刚上完小学的崔国良就不得不做起了学徒。他懂得文化的重要,却无奈于现实的残酷。在那时,做学徒社会地位最低、最受剥削和欺压的特殊阶层,想要出头难上加难。
生活的艰难并没有磨灭崔国良向往知识的心,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在得知察哈尔省立张家口中学复校招生后,他积极投考,如愿进校学习。
从张家口中学毕业后的崔国良顺利地考入了北平市立第三中学校读高中。1951年夏季,崔国良被华北大学工学院(1952年更名为北京工业学院)化学工程系火药专业录取,这是个培养军工工程师的保密专业。
1956年,崔国良在大学毕业前夕被学校推荐为公派赴苏联留学人选。大学四年的学习,崔国良通过学校的各种教育了解到了新中国面临的严峻形势,他先后加入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和共产党,同时也也懂得了自己肩负的使命,树立了建设祖国国防事业的人生目标。在填写留学志愿时,他写道:最好是学习国防工业。自此,崔国良开启了他的国防卫国之路。
1957年11月,崔国良进入了莫斯科门捷列夫化工学院化学工程系攻读火药专业研究生。
在莫斯科门捷列夫化工学院化学工程系学习期间,崔国良的研究生导师是门捷列夫化工学院化学工程系主任巴卡耶夫教授,巴卡耶夫教授是苏联火药方面的权威,他主持研究的双基推进剂炮药就是曾在俄国卫国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的喀秋莎多管火箭炮。
崔国良是巴卡耶夫教研室火药专业唯一的一位外国研究生,虽然被允许进入苏联的保密教研室学习,但他的学习仍然受到了很多限制。这些限制却不能阻止崔国良对知识的渴望,在苏联学习期间,崔国良获益匪浅。
1961年5月,崔国良的论文《影响硝化纤维吸收性能的主要因素》获得学术委员会通过,并取得副博士学位,这一消息还被门捷列夫化工学院校报刊登了。
学成归国 投身零起点的航天事业
取得副博士学位后,崔国良回到了祖国,进入了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的推进剂研究室工作。
那时,国内的固体推进剂研究刚刚起步,开展研究十分艰难。为了帮助大家展开工作,崔国良特地将自己在门捷列夫化工学院学习期间的研究成果整理成为了回忆录,供所内研究参考并与中科院化学物理所进行交流。
1962年,崔国良被确定为固体火箭专业发展规划小组成员,1963年9月,崔国良被国防部五院任命为固体发动机研究所推进剂研究室副主任。
那时,固体发动机的研制正被药柱裂纹和不稳定燃烧问题所困扰。为了解决发动机工作不稳定燃烧的问题,他一次又一次地尝试、试验,彻底弄清了发动机不稳定燃烧的问题,开辟了固体复合推进剂研究的新途径。
宇宙唱响东方红
1965年,由于原来的研发地泸州地区气候潮湿,固体推进剂很难固化,崔国良和全国固体火箭发动机的精英们转战内蒙古。
他们的第一个任务就是研制我国第一枚运载火箭“长征一号”第三级的固体燃料发动机。
在研制“长征一号”第三级的固体燃料发动机时,崔国良遇到了关于“大型装药”的难题。
“长征一号”第三级固体燃料发动机直径为ф770mm,全长约4米,装药量1.8吨,需要在600公里的高空中点火,在每分钟180次旋转条件下工作,这些苛刻的条件使本就困难的研制难上加难。
当试验装药量超过发动机直径ф654 mm后,药柱再度出现裂纹。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崔国良带领攻关小组重新调整配方,通过在推进剂配方中添加适当品种和数量的固化剂和交联剂,从根本上解决了药柱裂纹问题。
文章来源:《化工学报》 网址: http://www.hgxbzz.cn/zonghexinwen/2020/1028/4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