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水新型能源化工产业:前途广阔大有可为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今年3月,六盘水首条氢能源公交运行线在盘州市刘官街道开通,标志着我市氢能源发展迈进氢能产业链条; 国内首座低浓度瓦斯提纯制CNG项目——盘江金佳矿低浓度瓦斯提纯工业化示今年3月,六盘水首条氢能源公交运行线在盘州市刘官街道开通,标志着我市氢能源发展迈进氢能产业链条;
国内首座低浓度瓦斯提纯制CNG项目——盘江金佳矿低浓度瓦斯提纯工业化示范项目,日处理能力4.5万标方,创全国之首;
威箐焦化200万吨技改项目、旗力新能源240万吨冶金焦项目落地建设;
贵州国夏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抢占锂电池生产“新高地”,生产的铝壳锂离子电池、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等,热销美国、俄罗斯、印度等海外市场……
近年来,六盘水新型能源化工产业亮点频闪,成为六盘水转型升级新增长极。
作为西部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六盘水具有大力发展新型能源化工的客观有力条件——
六盘水是中国“14个亿吨级大型煤炭基地”之“云贵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长江以南最大的主焦煤基地,素有“江南煤都”之称。六盘水煤田是贵州煤层气资源最为集中的区域,是全国63个重要煤层目标区之一,煤炭远景储景844亿吨,主要煤种有气煤、气肥煤、肥煤、焦煤、瘦煤、贫煤及无烟煤等。其中炼焦煤资源十分丰富,探明储量104.1亿吨,占全市探明总储量的51.7%,占贵州省炼焦煤储量的88.7%,含气面积6154.4平方公里,2000米以浅的煤层气地质资源量1.39万亿立方米,占贵州全省45%,是贵州毕水兴煤层气产业化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2020年全市煤层气(煤矿瓦斯)抽采量13.5亿立方米,利用率52.3%。
以煤炭为基础,加快推进新型能源化工产业发展是六盘水加速新型工业化最现实、最具比较优势的主攻方向。“十三五”以来,我市在谋划推进煤炭深加工产业,延长产业链,加大传统煤焦化推进力度的同时,积极布局新型能源化工产业,氢产业首当其中。
据了解,随着国际能源供求格局的调整,新一轮能源技术变革方兴未艾,氢能源以其来源广泛、清洁无碳、灵活高效、应用场景丰富的独特优势,可作为电、热、气转换的媒介,是在可预见的未来实现跨能源网络协同优化的有效途径。
再加上,六盘水市煤焦气化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焦炉煤气富含氢气,氢气含量50%以上。全市建成焦化产能525万吨/年,正常生产焦化企业4家,产能405万吨/年,年产焦炉煤气富含氢约5亿立方米。正在推进宏盛焦化60万吨/年技改120万吨项目,旗盛煤焦化有限公司120万吨/年和威箐焦化有限公司200万吨异地改造焦化项目。预计到“十四五”中期,全市焦炭产能将超过1000万吨/年,焦化产业基础更厚实,为我市以焦炉煤气制氢发展氢能产业提供基础保障。
这几年,六盘水市发展氢产业的“大动作”不断:
2019年9月,发布《六盘水市氢能源产业发展规划(2019—2030年)》,积极创建氢能产业示范市,加快提升氢能源产学研深度融合水平和技术竞争力,发展制氢、储氢、运氢、应用及装备制造产业链。六盘水成为贵州省首家发布氢能源规划的市(州);
2020年11月26日,启动建设全省首个氢气提纯项目(制氢工厂),氢能公交及综合能源站示范项目;
今年2月28日,贵州省首个制氢(提氢)示范项目——盘江电投天能焦化氢气提纯一期项目建成试运行;
今年3月5日,随着盘州双红氢能综合能源示范站的建成投入使用,六盘水氢产业创下四个全省第一:全省第一座制氢工厂正式生产使用、全省第一座加氢站投入营运、全省第一辆运氢管束车投入使用、全省第一辆氢能公交车投放营运。
六盘水正进入氢能源产业发展的“快速通道”。“到2030年,六盘水市将建成加氢站近20座,公交车、物流车、环卫车和乘用车批量投放,形成氢能源规模化、商业化应用,扩大氢能源生产应用规模,实现氢能源分布式能源系统的推广应用,建设形成辐射周边地区乃至全国氢能产业链。”市能源局有关负责人介绍。
来到贵州盘江精煤股份有限公司山脚树矿的国内首座含氧煤层气液化提纯制LNG(液化天然气)工业化项目点,工厂采用国内最先进深冷提纯工艺,将瓦斯“处理”成甲烷浓度达99%的LNG产品。得益于这一技术,瓦斯“猛虎”变成可利用的资源。
煤层气俗称瓦斯,是煤矿的“第一杀手”,将“害气”变为“财气”,是六盘水坚持煤层气地面开发与煤矿瓦斯抽采并举,推动煤层气产业化发展的一次探索。将煤层气利用部分从煤炭产业中分离出来,延长产业链,成立独立企业运营,推广煤层气提纯加工制CNG、LNG项目建设,引导煤层气利用由发电、分布式利用向中、高端利用转变,逐步开发形成下游产品。目前,六盘水积极引进和培育4家企业进入煤层气勘探开发领域,建成煤层气井188口,压裂排采井56口。
文章来源:《化工学报》 网址: http://www.hgxbzz.cn/zonghexinwen/2021/0511/1057.html
上一篇:污水处理:化工废水如何处理
下一篇:北化工打造“后勤学校”探索劳动育人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