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写世界化学工业历史的王静康:打破封锁,不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大家好,我是甄女士。 中国人口众多,钾盐很少,但作为农业大国,我们需要用大量的钾盐做钾肥。而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我们没有制造能力,只能依赖国外进口。 这不仅需要花费大大家好,我是甄女士。
中国人口众多,钾盐很少,但作为农业大国,我们需要用大量的钾盐做钾肥。而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我们没有制造能力,只能依赖国外进口。
这不仅需要花费大量外汇,而且关键的粮食安全风险更是被外国企业捏在手中,所以提取钾盐成为了一场输不起的战争。
“当时,是哪个国家卖给咱们便宜,咱就买哪个国家,但最后那些国家建立了一个联盟,统一了定价,为的就是控制咱们。”
国家决定,咱们一定要想办法自己生产!
1980年,著名化学工程专家张远谋带着自己一名叫王静康的学生,开始了对青海盐湖钾盐生产系统工程研究。
几年后,我国成功研发出了工业结晶技术,并从青海盐湖的光卤石中提取出中国稀缺的钾肥。
从那之后,钾肥在中国不再是稀缺资源,国际钾肥价格应声下跌。
更重要的是,我国培养了一支技术绝对过硬的工业结晶研发队伍。
其中,最为闪耀的就是被称为“中国工业结晶之母”的王静康。
1938年4月9日,王静康出生在秦皇岛的一个书香世家,她的爸爸王恩明在1920年选择赴美留学攻读化工冶金专业,毕业后就被美国匹兹堡卡耐基钢铁公司聘为工程师,但优厚的待遇没能留住王恩明的脚步。抗战爆发后,侵华日军占领了秦皇岛耀华玻璃厂,当时任副总工程师王恩明面对威逼利诱和严刑拷打,坚决辞职,决定举家迁到天津。
没了工作的王恩明便开始在家教女儿王静康,最常说的就是“学好科技,报效国家”。
1949年,王静康考上了父亲的母校天津南开中学,高中毕业后,她又考入天津大学,选择了父亲所学的化工专业。
直到1980年,多年扎根于西南边陲的王静康调回天津大学化工系,她跟老师完成青海盐湖钾盐生产系统工程研究后,开始正式独立主持国家重点攻关任务。
在1985年,我国的地毯大量出口海外,但因为海运路途长时间久,经常会遭受虫蛀。当时,二氯苯是在国际流行的防蛀剂,而要从混二氯苯中提取99.8%以上的二氯苯,这就必须用熔融结晶技术,但这项技术是国外的垄断专利,常年被高价封锁。
面对眼前的难题,王静康就是要迎难而上。她在缺乏文献资料的情况下,决定摆脱模仿,自主研发属于中国自己的熔融结晶技术。
不到三年的时间,二氯苯的纯度达就到了99.9%,成功地实现了4000吨/年的产业化。
王静康对此没有争辩,反倒大方地邀请他们前来访问。一位制药公司负责人在参观后彻底对王静康表示了服气,还送给她一块欧米伽手表作为礼物。
5年后,王静康又迎来了一道难题。
青霉素作为治疗疾病的主要药物,因受制药技术水平限制,灌装定量不准,纯度不够,所以导致有些病人在使用会出现严重的过敏反应。而进口一台百吨级的青霉素结晶器价格要上千万,这对于国家来说实在是太贵了。
于是王静康接下了难题,决心不让中国因为青霉素这种救命药让国外卡住脖子。
她开始带领团队一次次的试验、调试,到了项目的后期,王静康甲状腺疾病复发,为了不耽误进度,她把手术时间改了好几次,直到进行土建工程和设备安装,才肯住院治疗。
手术后,因为不放心工程进度,7次来到现场盯安装工作。
在青霉素与厂家合作时,几次实验,结果总不稳定。王静康倒推检查了几次,发现是结晶器的问题。厂家不认可,因为他们引进的是当时世界上非常先进的结晶器。但王静康一检查,发现不对,不能进行流量控制。就坚持让厂家把对方的总工请来。那时,国家不富裕,请外国专家来华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厂家很犹豫,王静康表示,愿意自掏腰包。不出所料,在王静康的现场演示和她搜集的国际文献面前,那个总工终于承认结晶器有问题,答应给厂家更换,就这样挽回了上千万元的损失。
人们都说,王静康这个人就是太精益求精了,只有她自己知道,试验不能有一丝的马虎。
“必须一次成功,否则一天就要浪费国家几十万元,研究也要倒退一年半载。”
在王静康的坚持下,王静康和团队在华北制药厂一次开车成功,这一技术迅速推广,应用于全国90%的青霉素产业,并且畅销国外。
如今,我国青霉素产业已占据80%以上的国际市场。
文章来源:《化工学报》 网址: http://www.hgxbzz.cn/zonghexinwen/2022/0211/1869.html